0%

2023年新高考一卷数学压轴题22题思路详解

题目

点 $P$ 到 $x$ 轴的距离等于点 $P$ 到 $(0, \frac{1}{2})$ 的距离。记点 $P$ 的轨迹为 $C$.

(1) 求 $C$ 的方程;

(2) 已知矩形有三个点在 $C$ 上,证明矩形的周长大于 $3\sqrt 3$.

解答

第一问算出来方程为 $y = x^2 + \frac{1}{4}$, 没什么好说的,抛物线性质,注意是到 $x$ 轴的距离而不是准线。

第二问很有意思,难度不小。为了方便起见将抛物线方程里的 $\frac{1}{4}$ 丢掉,不影响结果(好孩子不要学我)

设矩形 $ABDC$ 中 $A, B, C$ 落在抛物线上。显然如果要周长小的话,$A$ 应当在 $B$ 和 $C$ 之间,如果画图的话这点很明显。那么先假设 $A$ 的横坐标介于 $B$ 和 $C$ 的横坐标之间。$B$ 和 $C$ 在 $A$ 同一侧的情况留到最后考虑。

设 $A$ 的坐标为 $(x_0, y_0)$, 不妨设 $x_C < x_A< x_B$. 直线 $AB$ 斜率设为 $k$(斜率显然不可能是 0 或者无穷)联立抛物线和直线 $AB$, 易求得 $x_B = k - x_0$. 同理 $x_C = -\frac{1}{k} - x_0$. 由 $x_C < x_B$ 进一步得到 $k > 0$. 矩形周长的一半为

既然约定了 $A, B, C$ 的横坐标的大小关系,上式就可以去掉绝对值

这边换一个元 $a = k - 2x_0$, 为什么这么换,凭几何直觉()最后会画图说明一下原因。由 $x_A > x_C$ 和 $x_A < x_B$ 得到 $a$ 的范围 $0<a<k + \frac{1}{k}$.

换元之后得到

这就可以看成关于 $a$ 的一次函数,那么关键就是 $a$ 的系数的正负性了,分两种情况讨论:

  1. 若 $k \ge 1$, $a$ 的系数非负,要周长最小,就是要 $a$ 小,最小会无限接近 $0$, 那么

    右边导一导就出来了

  2. 若 $0 < k < 1$, $a$ 的系数为负数,要周长最小,就是要 $a$ 大,将 $a < k + \frac{1}{k}$ 代入式子,得到

这样就能证到矩形的周长大于 $3\sqrt 3$.

剩下还有一种情况,$x_B, x_C$ 在 $x_A$ 的同一侧,这种情况显然比第一种情况要周长要大,但还得证明一下。不妨设 $x_A > x_B, x_A > x_C$, 那就有 $a < 0$ 和 $a < k + \frac{1}{k}$. 矩形的半周长

这就和前一种情况一样了,不妨设 $k < 0$(不然交换 $B$ 和 $C$,不影响)那 $-a$ 的系数为正,易得 $|AB| + |AC| > \frac{3}{2}\sqrt 3$.

补充

思路上有两处是要结合图像来思考的。第一处是 $A,B,C$ 的横向位置关系,看第二种情况的图($B, C$ 在同一侧)看着周长就很大,而且可以从 $C$ 点画一条垂线,和抛物线的交点 $B’$ 围成的新矩形显然比原来的矩形周长要小。

1

第二部分,将周长表示为 $k$ 和 $x_0$ 的式子之后,为什么要换元?不难发现 $|x_B - x_C|$ 是和 $x_0$ 没有关系的。那么把 $k$ 看成常数,$PQ$ 就是固定长度为 $k + \frac{1}{k}$ 的线段,问题就转化为:把 $PQ$ 切分成两部分,一部分乘一个小系数,另一部分乘一个大系数(这两个系数都比 $1$ 大),再将它们相加,要和尽可能小。

2

直觉上显然就是要短的部分乘大系数,长的部分乘小系数。那自然就是要短的部分尽可能短,短到越接近零越好。那对 $k$ 大小分类就是判断 $a$ 对应的是小系数还是大系数。如果是小系数,$a$ 就尽可能大;如果是大系数 $a$ 就尽可能小。

总结

按我这种做法,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抽象出这样的几何直觉,不然光看 $k$ 和 $x_0$ 的式子,不结合具体的几何意义真的很难下手。难度除了体现在这一点之外,就算有很好的几何想法,落实到代数证明,就免不了要打各种补丁,证明自己那些直觉是有道理的,想严格证明还不是很容易。虽然考生都说数学很简单,但这道题想拿满分难度确实非常大。

碎碎念

21考卷压轴题送的,22年太忙没看题,今年23年压轴题实在是惊人。本来抱着”看看自己智力退化到什么程度了”心态简单看看,越陷越深,花了将近两个小时才严格(应该挺严格的吧?)证明出来,就算高中阶段也没做过这么顶的抛物线题,也算是弥补缺憾了。倒数第二题似乎和马尔可夫链有关,看上去也挺有意思,不过之后要准备考试/夏令营,摆了不写了()